广州市明镜社工服务中心 李丹

台湾7天的学习培训,听取了暨南大学张英阵老师的系统讲述,参观了原住民服务达观部落深耕德玛汶协会,财团法人良显堂社会福利基金会、老五老社会福利基金会、晓明长者长青大学、财团法人伊甸社会福利基金会,分别听了这些规模较大,服务具有代表性的机构负责人介绍台湾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情况。交流与互动中,深受启发。总结7天的学习成果,个人觉得台湾社会工作的发展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台湾的社会工作经历了“引入-教育发展-本土化实践”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0年代,由国民政府接管台湾,受宗教影响,一些组织和个人开始在社会慈善福利的领域中工作,逐渐引入和应用美国社会工作的方法,但教学生硬及缺乏实践基础。

第二阶段是1980年代,社会工作的教育得到蓬勃发展,教育的成熟使得社会工作在实践中具备专业根基,这一阶段是专业发展的迅猛阶段,为台湾的社会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第三阶段是1990年代,更多的学者留学回来投身入教育与研究领域,结合本土的实践经验,开始了很多检讨反思,也看到了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缺乏法律的保护与支持的局限性,社会工作的行政功能逐步发挥作用,倡导及立法的工作日益发展促使社会工作更加完善。

二、目前台湾社会工作“间接服务”功能较为完善,“直接服务”与“间接服务”的对接紧密。

本次学习虽然参观的机构均属于实务行机构,但从交流与互动中可以看出,“间接服务”的完善促进了“直接服务”的发展。例如,台湾政府在社会工作的管理与指引上是相对细致的,政府推广的慈善项目具备较长远的规划性,政策研究/评鉴工作方面也通过专家学者力量大力参与其中。台湾的民政组织与政府的合作密切,相信这是民间组织相互之间形成联盟,与政府之间形成“对话”的模式,成为政府管理的有效帮手。这样的模式让“直接服务”与“间接服务”衔接顺畅,许多从实务中发展的工作能推动政府完善法律法规或其他管理机制,从而更好的指引实务的开展。例如《志愿者法规》《劝募法规》等。

三、服务具备浓厚的本土文化及生活气息。

台湾是一个开放但又保留传统的地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受西方社会工作影响,也深受台湾本土文化的影响。在参观学习中,很多机构都提及9.21大地震对台湾社会工作影响,很多实务社工走进原住民部落,反思本土化的发展。以“达观部落”为例,15年的“生根之旅”已经将社工与原住民融为一体,社工与居民居住、生活、劳动在一起。“伊甸基金会”通过游说政府和企业,在居民日常生活的场所大规模的改进无障碍设施。这种“去专业化”而后“生活化”的作法连结了社工与居民的关系。台湾的很多服务都明显带有这个特点。

总结台湾社会工作在政策法律健全、社会认可程度高、民间组织发展完善、政府管理到位、行业自律规范等方面的优势,我们也思考如何借鉴“他山之石”。在横向对比两地文化的差异及纵向思考社会工作发展阶段的不同,反省目前广州社会工作发展的状况,提出以下建议:

广州目前有“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专家委员会”、“社会工作专家人才库”,汇聚着社会工作领域的专家学者及民间组织的重要管理人员。为政府推动社会服务的工作发挥着顾问咨询的作用。而要让政府的政策法律来保护或解决实务社会工作者在实务场域遇到的问题,还需要在机构层面、行业层面多层级的设立议事渠道。如有一些机构设置“发展与研究”部门,将在实务领域中遇到的问题整理研究。各个社工机构之间也需要相互“抱团取暖”,这样才能在发展前期形成合力,较容易在政府、企业各界取得支持。

而社工机构在发展中,逐步摸索机构的明确服务方向,集中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开展。在我们参观的机构中,都具有这个明显的特点。这样能帮助到机构树立形象也丰富了社会服务的多样化。聚焦的服务特质使机构相对容易获取到政府、企业甚至个人的资助,这样才能发展机构筹措资源的能力,逐步降低对政府购买的依赖性,来保障机构运作的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