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明镜社工服务中心驻花都区新华街家综常务副主任 雷杏珊
自我接纳源于自我觉察,在萨提亚模式中,而源生家庭是进行自我觉察的重要素材,个人的性格特征、行为模式、压力应对模式及防御机制无不与源生家庭息息相关。因此,学会画源生家庭,无论对于社工的自我成长,还是运用于辅导尤其是帮助案主认识自己及家庭沟通模式,都明显且有效的参考意义。
题目中所说的“三代家庭图”即为从祖父母到自己这一代开始数起的源生冢图,家庭成员包括有祖父母、外祖父母,父亲及其兄弟姐妹、母亲及其兄弟姐妹,自己及兄弟姐妹,另外属于重组家庭或离异家庭需要增加相应成员。
萨提亚家庭图讲究从图中看出家庭成员的沟通模式、应对姿态、以及这二者对家庭所有成员的影响,基本上只要完成家庭图的绘画,对个人或者家庭的基本情况便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下面详细讲解家庭图的画法。
第一, 选择一个发生在案主(如果用于社工自我分析,即是自己,为方便描述,以下全部用“主角”代替)18岁前的压力事件。
第二, 用圆(女性)方框(男性)画出三代家庭成员,主角在相应的圆或框中加星星标示。
第三, 请主角凭借印象说出图中家庭成员在的三个形容词(主角18岁前的对家庭成员印象的形容词);如果没有印象,请写下其他家庭成员告诉自己的关于这些家庭成员的资讯及形容词;如果没有家庭成员告诉任何讯息,可以静下心来猜测一下。
第四, 列出事实,包括列出每位家庭成员的出生年月,目前年龄(虽然是画18岁前家庭图,但在图上列出的是当前的目前年龄)或去世年龄,出生地,还有祖父母、外祖父母、及父母的结婚日期、宗教信仰、职业(退休前的职业),教育程度,嗜好等
第五, 列出应对姿态。请主角说出18岁前家庭成员的面对压力的应对姿态,包括超理智、讨好、指责、打岔,一致性。如果能找到两种以上应对姿态亦可。
第六, 在描述写可以用代码表示上述家庭成员信息来源,例如,s(self)表示自己个人所知,o(other)表示来自他人的信息,g(guess)表示猜测的信息。在这里需要强调一下,为何如此强调一定要描述三代以内成员的情况,因为三代人时间相隔较近,因此在三代中,无论家庭成员处于何种状态,均对其他人有直接且较深刻的影响。
第七, 运用以下方式划出家庭图中所有成员在面对压力时的互相关系:
1. 粗而实的直线,代表有可能纠缠、正向、支持、接纳或确认的关系,即过度密切的关系;
2.曲线,代表风暴、骚动、憎恨的关系
3.细而实的直线___________,代表普通的、接纳的、少冲突的关系
4.虚线————,代表一种有距离的,负向的,冷淡的关系。
第八, 如主角现已结婚,请主角描述出现在当主角与家庭处于压力之下的家庭图,再对比18岁前源生家庭图及现在家庭图的异同。
在家庭图画出来后,即可运用下面视角及谈话步骤引导主角通过家庭图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与家庭成员之间生命的联结。
第一,请主角给予家庭图一个主题,例如“战场战士”
第二,请主角形容家庭传统及仪式,也分享它们对主角的意义。
第三,探索家庭规条:
1. 在过去,有哪些隐藏或公开的家庭规条是被长期遵守的?
2. 谁在强调那些规条?遵守或不遵守有什么结果或后果?
3. 请主角描述遵守规条时的感觉
4. 请主角描述不遵守那些规条时的感觉
5. 请主角描述源生家庭的规条现在对主角有什么影响
6. 主角是否将规条传给其他人,结果如何?
7. 主角改变或克服了哪些家庭规条?
8. 哪些规条仍然需要改变?
9. 列出最重要的两个家庭规条并检视它们对自己行为、应对姿态、感受、情绪、期望、自我认识的影响。
10. 检视这些问题,以自我负责的态度,对家庭规条作出一些新的决定。
第四、探索家庭价值观
1. 哪些家庭价值观是主角源生家庭重视的?
2. 谁在鼓励那些价值观?
3. 那些价值观怎样增加主角的自我价值?
4. 是否抗拒过那些价值观,并解释。
5. 哪些价值面仍是目前保留的?
第五、探索家庭秘密
1. 主角家庭有哪些秘密?
2. 家庭成员是如何处理的?
3. 主角是怎样发现这些秘密的?
4. 它们对主角有何影响?
5. 有没任何关于主角或家庭的神话?
第六,探索家庭感受
1. 在源生家庭中,主角如何表达感受?
2. 谁可以表达:
愤怒、受伤、恐惧、失望、幽默、兴奋、悲伤、焦……
第七、探索家庭遗传
主角从源生家庭中“遗传”了些什么?
特质、性格、信念、癖好、言谈形式、喜好、厌恶、天分、内在力量、内在脆弱、易患病痛……
(以上资料来源于香港沙维雅人文中心《沙维雅家庭治疗模式被迫个人成长及专业发展训练课程》)
萨提亚认为人有两大目标:一是生存,二是发展。无论处于追求哪一个目标的实现,源生家庭对主角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但却时常不被人觉察。因此,细致地描绘家庭图可以帮助主角明白、厘清家庭经验对自己现在的影响,而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引主角回想起一些难以面对的事情,例如愤怒,羞耻、恐惧的事,在与主角面谈时也是不可避免地谈到这些话题,那如何正面地引导主角思考这些事,从中发现力量?以下是一些参考:
1. 辅导人员自己要暂时遗忘自己的价值观、不带任何评论性态度去看待面谈;
2. 高度关注观察主角的身体语言及口头语言,并能迅速识别这些语言背后的意义
3. 带着好奇心去了解主角当时发生了什么,感受如何,在主角表达之前,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想象
4. 可以引导主角回想一下,那些愤怒,羞耻、恐惧的事,提醒了ta些什么?了解主角事发当时是求生存还是求发展,现在,主角是求生存还是求发展?引导主角思与那些事件相关的人是求生存还是求发展,如果主角未并不清楚,就引导主角思考从事情发生至今自己已有哪些“成长”,并用这种“成长”的目光看待当时发生的事,能否体谅当时当事人的感觉,而又是什么令主角体谅当事人当时的感觉?
5. 主角现在是选择庆祝自己现在的“成长”还是继续沉浸在那些事中?
6. 引导主角思考现在当下,重点的是仍然期待他人理解自己、支持自己,还是自己拥有决定及行动的能力。
在辅导过程中,无论是萨提亚模式,还是其他心理辅导模式,都非常讲究中立,接纳,不批判,但实际上,对于个案辅导技巧并不熟悉的人来说,是极难做到的。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自我觉察及自我接纳程度不够。一个人的自我接纳程度越高,就越能做到自己,做回自己,他的开放程度就越高,受限于外界的可能性就越低,这种人格能够深切地感染与之接触的人,很多时候案主问题源于自尊感低——需要外界的认同才能获得自尊感、对自我能力的不认同——承认自己有能力意味着但失败是可耻的,否认自己有能力就能避免承担责任,不用承担自然就避免了失败的后果。当代萨提亚模式知名治疗师约翰.贝曼博士分享过一个案例:
有一天一个学员说:“我有很多想法,但是不愿意行动。这个背后是什么原因?怎样才可以行动?”
贝曼博士回答说:“我会看到我的恐惧,我害怕失败,我宁愿要0分也不愿意要20分。但我很害怕只做到了20分而做不到100分。失败的恐惧阻碍了你。当你小时候失败时你发生了什么,你可以保持好奇,不是在头脑层面,是身体。
而家庭图的意义就在于帮我们发现我们的过往在头脑里身体上班印记,被我们遗忘了,它们也有正面的力量,我们后来所学会的所有的一切都源于过去,如果没有过去,恐怕我们早就活不下去了。 所以,如果你愿意,你就能发现自己更有能力,祝您能更勇敢更坦诚去面对自己,更真实地爱自己,然后让自己更有能力去获得更多的成长,如果能用自己的成长帮助其他人,您的生命将有更多机会与他人联结在一起,获得更多因联结而产生的力量。
附:家庭图参考(非三代家庭图,但亦可参考)
来源:香港沙维雅人文中心《沙维雅家庭治疗模式被迫个人成长及专业发展训练课程》